印刷前电晕处理的作用
印刷表面处理技术最先是为解决塑料薄膜表面印刷、涂布附着力差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。塑料薄膜基本材料主要为聚丙烯(PP)、聚已烯(PE)、聚氯乙烯(PVC)、聚酯(PET)等,其表面特性因分子结构基材的极性基团,结晶程度和塑料的化学稳定性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,这些因素对印刷油墨层的粘附牢度影响很大。对属于极性结构的PS(聚苯乙烯)、PVC,印刷前不需要做表面预处理,但对于其表面结构是非极性的PP、PE、PET等,其化学稳定性极高,不易被大多数油墨溶剂所渗透和溶解,与油墨印刷的结合牢度很低,所以在印刷之前必须经过表面处理,使塑料表层活化生成新的化学键使表面粗化,从而提高油墨与薄膜表面的结合粘附牢度;同时制造某些粒料过程中,按不同要求掺入了一定数量的助剂,附加剂,下开口剂,当吸膜定型后,这些助剂就浮在膜面,形成肉眼看不见油层,这些油层对印刷是完全不利的,它使膜面不易粘合,附着力下降,因此具有这些油层的薄膜材料就必须经过表面处理,使薄膜表层的油脂去除,提高油墨、涂层的附着牢度。
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
普遍认为自然界存在三种状态,固态加热后变为液态,液态加热后又变为气态。如果再将气态的物质温度升高,气体将发生电离,并转变为另一种聚集状态,即等离子态。在茫茫宇宙中有99%的物质都呈等离子体态存在,然而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很少看到自然界的等离子体现象,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“冷星球”,加之高密度的大气层导致等离子体很难稳定存在,所以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产生等离子体。在人工生成等离子体的方法中,比较常见的是:荧光灯、霓虹灯、电弧焊等。在表面处理过程中,等离子体和其它物质接触时,所输入的能量被传送到被接触材料表面,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作用。
材料表面与等离子体相遇时,同时还产生了化学变化。根据材料的成分,其表面分子链结构得到了改变,建立了羟基、羧基等自由基团,这些基团对各种涂覆材料具有促进其粘合的作用,从而提高了涂层的附着力。
印刷前电晕处理的作用
电晕处理是在平板电极对面的针状电极上加有正电压,当电压升高到一定数值时,从针尖伸展出来的发光部分便会触及平板电极,并且分成许多线状的发光部分,它们均处于不停的闪烁状态,这些发光部分就是等离子体,对材料表面产生清洗、活化的作用。电晕等离子体使塑料表面产生游离基反应而使聚合物发生交联,表面变粗糙并增加其对极性溶剂的润湿,这些等离子体由电击和渗透作用进入被印体的表面破坏其分子结构,进而将被处理的表面分子氧化和极化,活化表面,以致增加承印物表面的附着能力。如今,几乎所有的塑料薄膜、纸张及金属箔材料都采用电晕法进行处理。
标签: